“孙冬香,大儿子裕苗1000元/年,小儿子裕增1000元/年;朱大奶,女儿孙慧君7000元/年(备注旅居国外),其余子女各500元/年……”
从今年的一月份开始,金华金东区孝顺镇开始在市基村等10个行政村试点公布“孝顺榜”,共有300多户人家的子女赡养老人情况被张榜公示。这样的孝顺榜还将在这个月底在全镇115个村全面推开,孝顺榜将被常年以固定的形式在村务公开栏内出现,内容不断更新。
“孝顺榜”,其实就是一张上一年各家庭儿女对60岁以上长辈的赡养情况公示单(粮食、柴火等折合成人民币)。
镇里村里干部表示,既然清官难断家务事,那么就让社会来评评吧,希望能在农村里形成尽孝的氛围。
从反对到赞赏
从今年的一月份开始,孝顺镇开始在市基等10个村试点“孝顺榜”,并在这个月底在全镇115个村全面推开。
头一个月,村民还有些反对的声音,觉得把自家的私事公布出来,不大好看。慢慢地,大家坦然接受了此事。
“是件好事,虽然我讲不出什么道道来,但我知道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更加孝顺了。”80岁的老人余宗鹤告诉记者,农村里有个习惯,和子女分家时会有个协议,正规点的还会有分家册,但是这些都只是自家人才知道,究竟做得怎么样大家也都不知道,现在把这些贴出来,至少我们可以看看谁有没有完成。
中一村72岁的孙东仁既是这个制度的执行人,也是家里的长辈,当然非常赞成这个孝顺榜。他告诉记者,接到这个任务还觉得有点难度,因为毕竟是别人家自家的事,而且还要写得这么清楚,贴在墙上让人看,但是这次他们只花了3天就把全村60多户家庭统计出来,“大家很配合的,因为很多家庭本来就做得很好,做小辈的觉得这个并不是给自己出丑。”
在采访中,不少做小辈的也很有同感。“我们也会变老,我们也希望村里有个孝顺的气氛,对那些不孝的人我们都很鄙视。孝顺榜出来,我想一定会让他们吃不消。”中柔村的“好孙媳”郑秀玲和公婆一直尽心尽责地照顾卧床10多年的老奶奶,成为村里的佳话。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孝顺榜的出台和试点,不少人也有担忧,从法治角度讲这是否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呢?浙江浙元律师事务所张轶群律师认为:这种做法并不侵犯他人的隐私。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每个负有赡养义务的人都必须履行,不履行或者没有很履行的人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或道德的谴责。上述的做法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也没有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所以不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也有些人认为,实现的家庭公布固然是好,把没实现的也公布是不是有点让人抬不起头呢,所以一些村里也表示在起初阶段他们还是希望先公布实现承诺的,暂时不公布那些完成不好的名单,这多少顾及到人的脸面。
不少村干部也表示,在执行过程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子女做了不怎么样,但是大人或者是包容或者觉得家丑不能外扬,再或者就是觉得怕伤和气,就虚报实情,子女明明没尽到义务,却偏咬牙说已经兑现。戴翀说这点他们也考虑过,在考核时还是会根据多方的意见综合,毕竟孝与不孝村里人是看在眼里的。
一场特殊的考核
几天前,中一村的老年协会会长孙东仁接到了这项任务,这个有着127位6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协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调查和考核子女赡养公示的情况。前几天,孙会长和协会的另两个干部根据60岁以上老人的名单挨家挨户地做了调查,根据各自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赡养协议,填了一张公示单,张三家的大儿子承诺每年给老母亲200公斤米,1000元钱,李四家的儿子承诺每月给父母500元钱,这些协议都是事前在各家自行商订的,有多有少也是根据各自不同情况而定的,只是现在通过协会把这些协议公布出来,至于能不能兑现只好拭目以待。
村两委会根据工作的进展,向邻居和本人核实,对一些情况不够好的对象进行沟通教育,考核没有优良好坏的比较,只有是否兑现的区分。中一村的孙书记说,有些超过60岁的人,觉得自己还能干活,不想让子女赡养,所以也有不参加公示的。
市基村的方爱书老人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学校里教书,小儿子在一家企业上班。老人年迈后,两个儿子就承担起方奶奶的日常开销等费用。由于儿子们都很孝顺,一家人过的很融洽,从来没有为赡养问题拌过嘴。
今年1月份起,市基村开始张贴“孝顺榜”,方奶奶家的赡养情况当然也不例外地被公开了。由于兄弟两个家中的经济条件不同,大儿子每年给方奶奶1500元赡养费,小儿子支付的赡养费则是600元。
没想到“孝顺榜”公布后,小儿媳妇心里却产生了一点“小疙瘩”。小儿媳妇笑着告诉记者:“大哥对妈这么孝顺,我们以后一定向大哥看齐,争取也多拿出点钱来孝敬老人,做得比大哥更好!”
孝顺镇的人想对得起这个地名
孝顺镇的由来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三国时,孙权暗访到这里,曾在一户农户家过夜,这个农户家的儿子是孝子,自己已经饿得快要晕了,还是把最后的番薯留给了母亲,孙权看了感动不已,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孝川”,后更名为孝顺镇。
不管传说是否是真的,但是孝顺镇的人一直引以为豪,不光把孝顺故事编成了册子,还要建起二十四孝的公园,以孝字打品牌。
现实的生活中孝顺镇也像别的农村一样,总会有几个不孝子女。
不少人说孝顺镇的“子女孝顺榜”的举措源自于市基村对四个子女不赡养95岁老妈妈的调解。当记者来到孝顺镇的白溪村时,镇里和村里的干部还在为67岁的朱瑞清老人的赡养问题发愁,朱大爷有两个儿子,早早分了家,老人说小儿子对自己还可以,但是外出打工了,大儿子就在身边,但是分家后从来没有赡养过他。老人住在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里,旁边的大房子是大儿子的,却要租出去,老人家要求不高,希望儿子每月能给他10元钱的赡养费,每年给他150公斤的米,这样他就心满意足了,但是据村干部说,这个看似不高的要求经过村镇干部的一再调解还是没能最后达成。
“孝顺镇的人,应该对得起孝顺这个名字。”镇党委委员戴翀认为,就是在反复的调解工作中,让孝顺镇的领导班子们寻求一种尊老倡孝的新模式,这就是“子女孝顺榜”。
记者手记
还要注重精神赡养
不少人认为,在以金钱数量为标准的孝顺榜上:是否交足了这些钱,贡完了这几百公斤的米,我就是孝子,我就算尽孝了呢?
打个比方:穷困的李小四家里有5个馒头,能拿出3个给父母,还能抽空给父母梳头洗脚,还能陪父母下象棋;小康的张小三家资千万,每个月只肯拿出500元钱给老人,动不动张小三就训斥自己年迈的爹妈。那么在张小三和李小四之间,你说谁是孝顺的孩子?
“不希望看到单以物质论孝子。”和戴翀谈到这个问题时,他显然已经有过思考:“因为精神上的赡养是很难量化,所以我们只能先从物质上去激励大家,形成一种尽孝的氛围,孝顺榜更多的作用是一种引导。我们从不忽视精神赡养,在我们的规定有这么一项备注,把子女照顾老人精神生活方面做得怎么样也会注明,考核最终是由大家来评的,所以孝与不孝还是出于多方面的评定。”
孝顺更多的是一个精神概念,让父母晚年过得开心才是最终的目的。孝顺镇政府营造孝顺长辈的舆论氛围,通过公布孝顺榜的形式激励晚辈孝顺长辈,这个举措是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的。也许正如省委党校副教授董明所说的那样,孝顺榜只是赡养老人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当地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找到的一个具体抓手,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但政府绝对不能就此沾沾自喜。孝顺镇的孝顺榜能走多远,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