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选择回炉到技校“进修”。当记者采访时,受访者感慨:“我的大学真是白读了!”这则报道近日引起了各方热议,许多人反对这样的说法。
解读报道本身,这位大学生所说的大学白读了,并不光是讲读大学没有用,而还有着另一层意思:在技校学到了比大学里更多的实用技术。从这个角度看,这话其实没什么错。毕竟,眼下许多大学不太注重技能培训而偏向于理论教育,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过,大学是否就该成为“就业培训中心”,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我既不赞成“读书无用论”,同样也不赞成所谓的“读书万能论”。
大学生找工作难,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其成因相对复杂,至少不能单纯归咎于大学搞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太多”)。我一直认为,大学扩招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这是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必然过程。虽然在这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降低等问题,但经过制度建设和监督,这些矛盾自然会逐步得到解决。
有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招生首次突破600万人大关,而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不过27万人。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均等化,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一大成果。这一数字的变化,还打破了此前“唯学(历)是举”的总体格局,从而有可能在用人机制上逐渐实现“唯才是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学生数量多了,高学历、高文凭便不再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具有真才实干的个人也就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不言而喻,在大众化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难免会有失落感——似乎工作不如以前好找了,或者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从业经验和个人才干了。但应该说,这是一个正常市场竞争社会的常态。高学历、高文凭只能说明你书读得好,具备一定基础的社会从业资格,这并不能进一步证明你的工作能力。有一个观念必须树立:在现代社会,文凭将不再是人生的“护身符”。将一辈子命运定位在学历程度上,这其实和科举取士制度没有多大差别。
以往总说“教育改变命运”,这话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当然是对的;但对于个人,还应该讲求的是“个人奋斗改变命运”。高学历有可能获得高起点,但判断成功的标准却是——看谁先跑到终点。所以,这些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文凭的“局限性”,理性思考自己的命运前途,进而放下心态学习社会技能,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报道提到,学生在技校毕业后会直接安排到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就业,这相当于打了一张就业“包票”。这样看的话,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合理不过。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为了掩饰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实际上,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角色定位混乱的弊端。我认为,高校在专科、本科阶段应当注重实用学科(专业)的建设,而把理论研究、专业深造的功能放到研究生阶段。也就是说,专科、本科阶段偏重实用性,研究生阶段则致力于“精英教育”。这样的话,大学毕业生才不会一踏出校园就感到和社会有着深深的隔阂,而高校教育也才可能避免全面沦入世俗化、功利化的境况。